【原文】
徐乐土崩瓦解之说,非古今成败之通轨也。土崩瓦解,其亡也均,而势以异。瓦解者,无与施其补葺(qi 修缮房屋),而坐视其尽。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秦非土崩也,一夫呼而天下蜂起,不数年而社稷夷、宗枝斩,亡不以渐,盖瓦解也。栋本不固,榱(cui 椽子)本不安,东西南北分裂以坠,俄顷分溃而更无余瓦,天下视其亡而无有为之救者;盖当其瓦合之时,已无有相浃(xia 融洽)而相维之势矣。隋、元亦犹是也。
【译文】
徐乐所谓“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的说法,并不是古今成败的普遍规律。土崩和瓦解,其结果都是灭亡,但具体的形势有所不同。所谓瓦解,是没有人出来施行补救措施,而坐视国家灭亡。所谓土崩,则是即使有人想起来支撑局面也无济于事。秦朝的灭亡不是土崩,当时陈胜一人揭竿而起,随后天下人蜂起响应,不几年秦朝社稷就覆灭了,宗室也被赶尽杀绝。秦的灭亡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应当算是瓦解。栋梁本来就不坚固,椽子本来也不安全,东西南北四面分裂以至于坠落,顷刻间便分崩离析,片瓦无存,天下人坐视其灭亡而没有人挺身出来挽救。大概当房屋用砖瓦搭建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没有相互依托、相互维系的态势了。隋朝、元朝也和秦朝一样。
【原文】
周之日削,而三川之地(洛阳一带有黄河、洛水、伊河流经)始入于秦;汉之屡危,而后受篡于魏;唐之京师三陷(一陷安禄山,二陷吐蕃,三陷黄巢),天子四出(玄宗、僖宗出四川,德宗出乾县,昭宗出凤翔),而后见夺于梁;宋之一汴、二杭、三闽、四广,而后终沉于海。此则土崩也。或支庶犹起于遐方,或孤臣犹守其邱垄(坟墓),城陷而野有可避之宁宇,社移而下有逃禄之遗忠;盖所以立固结之基者虽极深厚,而啮(nie )蚀(侵蚀)亦历日月而深,无可如何也。土崩者,必数百年而继以瓦解,瓦解已尽而天下始宁。际瓦解之时,天之害气,人之死亡,彝伦(人伦)之戕贼,于是而极。其圮坏而更造之,君相甚重矣,固有志者所不容不以叙伦拨乱自责也。
[译文]
周朝一天天地被削弱,而后其都城所在的三川之地最终被秦朝吞并;汉朝屡次处于危险的境地,而后被曹魏篡夺政权。唐朝的京城三次失陷,皇帝四度逃出长安,而后政权被后梁所篡夺;宋朝都城初在汴梁、继迁临安、三迁福建、再迁广东,而后最终覆灭于海上。这些朝代的灭亡都属于土崩。政权灭亡以后,有的皇族庶支又在远方崛起,有的孤臣还死守其乡野家园,因而京城失陷以后地方上还有可以用来避难的安宁之地,社稷易主而下面还有可以逃避新政权爵禄的忠臣。大概加固政权基础的措施虽然极为深厚,但侵蚀也随着岁月而加深,这是无可奈何的。土崩以后,必定要等到数百年后才会出现瓦解,瓦解到了极点而天下才会开始安宁。在瓦解之际,上天的邪气、人民的死亡、天地人伦之道的被戕害,在此时达到最惨烈的程度。在前政权崩溃以后重新缔造新王朝的君王和丞相都非常重视恢复人伦常道、拨乱反正以使人们重见天日,这本来就是有志之士不容不做、责无旁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