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跨境支付已经成为各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货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仅关乎一国金融实力,更是其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而近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货币支付格局再次发生剧变,主要货币地位出现重大变化。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欧元在国际支付中的比重持续下滑,跌至历史新低。数据显示,2023年3月,通过SWIFT系统进行的全球跨境结算中,欧元的占比仅为21.93%,环比下降1.32个百分点,远低于去年年底的24.4%水平。更令人惊讶的是,过去一年间,欧元在国际支付中的比重几乎缩减了一半。
分析人士指出,欧元作为全球第二大支付货币的地位正受到严重动摇,主要原因包括: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欧盟与俄罗斯关系恶化以及新兴经济体为实现金融独立所作出的努力。可以预见,如果欧洲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矛盾持续加剧,欧元国际支付份额将进一步被削弱和边缘化。
与欧元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元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数据显示,2023年3月,美元在SWIFT支付体系中的占比为47.37%,环比2月份上升0.81个百分点,创2022年12月以来的新高。这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的相对强劲表现、美元流动性的充足程度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导致避险需求的上升。
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单一货币主导的全球支付体系存在潜在风险,并不利于全球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出于对冲风险、增加自主权的考虑,一些新兴经济体正在谋求支付体系的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国际支付币种地位持续攀升,成为值得关注的新兴力量。
具体来看,3月人民币在SWIFT交易中的份额为4.69%,位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继续超过日元(4.13%)。借助中国开发的独立于SWIFT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人民币不仅受到俄罗斯等受制裁国家欢迎,也成为新兴市场追捧的对象。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
总的来看,当前全球货币支付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美元地位依旧稳固,欧元受到冲击,而人民币等新兴支付货币则在逐步崛起。这种多元化格局有利于分散全球金融体系的集中风险,增强韧性。同时,它也将倒逼主要经济体推进必要的经济改革,维护金融稳定,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当然,货币支付格局的演变进程也将受到地缘政治摩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全球金融版图将进一步重塑,新的支付生态也将孕育而生。关键在于各国保持理性开放,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建立公平包容的新型金融秩序。
在这个契机下,中国则应当立足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行稳致远。一方面,要持续打造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和体系,增强人民币国际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主动融入全球金融治理进程,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力的全球货币支点和支撑者。
总之,当前的货币支付格局变化折射出世界新格局加速重塑的深层变革,我们都应沉着应对、主动作为,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共同参与到新一轮国际金融秩序的构建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崛起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