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验 本土实践:聚焦亚太区资金中心建设(VDO货币资讯)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华企业的实力逐渐雄厚,规模也不断扩大。集团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和外部市场竞争对集团的资金管理提出了挑战。集团企业在追求规模持续扩张和利润增长的同时,亟需匹配上高效率的资金管控,稳定资金链,控制财务风险,对企业整体利益创造附加值。

同时,已经实施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在华企业,在运作中仍存在大量新的疑惑和挑战,比如利用政策监管创新改革资金管理模式,继续强化资金流预测和集中,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高度配合集团中长期战略等等。

回首中国资金管理行业发展的过去十年,不少企业早已迈过资金集中归集、账户统筹管理的初级阶段,放眼未来十年,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我们这一代资金管理人是否做好了准备,投入全球资金管理浪潮,创立区域乃至全球的资金管理中心?

笔者本期采访多位跨国企业在华司库,得到最大的感触便是:现今活跃在一线跨国公司的在华司库,完全有能力胜任更大的责任,在亚太区更大的舞台代表中国面孔实现资金管理者的中国梦!

全球经济剧本亟需亚洲主演 – 亚太区资金中心成为跨国企业的标准配置了吗?

2013年第四季度德勤发布了《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相较于前一季,世界经济概况在2013年第4季已出现相当程度的转变。欧洲已有复苏迹象,中国也渐入稳定,美国消费者信心水平受债权问题影响已下降到第一季的水平,导致QE政策暂时缩减。日本的“安倍经济学”虽短期奏效,但仍然需要观察增加消费税政策后的发展。新兴国家面临成长放缓并且受到日前QE的影响,已使得汇率下挫。

纵观全球,欧元区捎来复苏的好消息,但南欧的高失业率所隐含的政治危机是一大问题。欧元区正走向温和复苏之路,不确定性依旧存在;

北美地区,尽管联准会将持续QE3以刺激经济,2014年的经济预测也将比2013年更好,但在政府财政政策尚未稳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与商业信心水平低落依旧,这会是未来美国经济的潜在威胁;

视线转到亚洲——日本“安倍经济学”目前为止对于经济指标缴出相当亮眼成绩单,经济成长率、制造业大企业信心指数与股市皆呈上扬之势。但因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亦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在未带动薪资成长的情况下,消费者与中小企业并未受惠。此政策仅为短期刺激,并无长期效果,因此未来如何突破瓶颈将仰赖下一波的新经济政策。

鉴于中国经济前几年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努力避免进一步刺激经济,这符合维护金融稳定以及促使经济增长更加均衡和更可持续的目标。经济转型升级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未来的改革进行了全面布局。会议将对中国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做出重大修正——这将涉及土地的自由流通,以及允许私人资本从事银行金融业务等。这些举措将大大激发国内金融市场,而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又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区转移

通过上文简述可以看到:全球增长速度仍然较慢,在2013年上半年平均只达到2.5%,与2012年下半年的速度大致一样。与经济大衰退发生之后出现的事态发展有所不同的是,先进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最近有所加快,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则已经放慢。然而,全球增长的大部分仍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每个区域内部,各国增长情况和它们在经济周期当中所处位置仍存在很大差异。

实际值预测值2012年四季度2013年一季度2013年二季度2013年三季度2013年四季度2014年一季度2014年二季度2014年三季度2014年四季度美国0.101.102.504.101.502.602.802.903.00欧元区-1.00-1.20-0.60-0.400.400.800.801.001.20德国0.30-0.300.500.601.401.901.501.651.80亚洲6.746.146.106.406.286.416.436.326.32日本0.604.503.601.103.604.10-3.901.801.70中国7.907.707.507.807.607.607.607.407.40韩国1.501.502.303.303.803.703.503.303.40印度4.704.804.404.804.805.005.255.205.40巴西1.831.753.282.162.002.201.302.002.30南非2.101.602.301.802.252.602.702.702.95

数据来源:彭博资讯Bloomberg,截止2014年1月。

图表中有一点非常明显,各个国家政府都调整了他们的政策,但全球经济仍然处在系统性不平衡当中。欧元区的核心债务问题尚不足以完全解决,如芒刺在背,始终令人担忧。财政紧缩和偏紧的信贷导致欧元区整个2013年都难言走出衰退,且德国的经济增长不足以抵消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拖累。这一疲弱形势被认为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负面包袱。OECD便在其最近发布的经济展望中宣布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报告称,欧元区的经济走势还将进一步落后于全球整体。

在危机后的复苏显然是一个长期、缓慢和反复的过程,这在全球经济运行走势中再一次得到印证。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至今,亚太地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包括中国在内基本已经从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当中恢复过来的经济体保持着比较好的增长势头。

全球经济重心当前已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当该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经济消费需求的增长率超过其他地区时,那该地区对许多跨国公司的战略重要性也随之提升。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的良好增长势头,可以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区域资金中心,达到强化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集中资金管理的目的.

区域性地增长将给欧美跨国企业带来喘息的良机。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欧美市场的很多业务需求疲软,企业的传统优势领域也纷纷不济,利润增长举步维艰,而对于亚洲来说,印尼、韩国、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十分稳定,人力以及经营成本较低,市场有着广泛的需求。跨国企业,特别是欧美企业当前需要来自亚洲的大量现金集中后,输送回国支持母公司来摆脱困境。 在过去年代,欧美企业往往在本国地区发家壮大,而后在亚太地区转移生产线,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而如今,亚太地区已经成长为最大市场,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财富500强企业中2/3以上拥有自己的资金中心。GE、通用、福特、西门子、英特尔等都是通过资金中心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设立的资金中心职能上涵盖较广——涉及集团内部资金管理、消费信贷、买方信贷、设备融资租赁、保险、证券、债券发行及投资等等,并且盈利能力较强,构成了集团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中心是跨国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集团发挥资金聚合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需要。在集团内部,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筹集、合理分配、有序调度,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历来通过实践验证的资金中心优势,是否激发了跨国企业在亚太区域内建立资金中心的诉求?跨国企业的分子公司由于所处市场条件不同、地域不同,发展不平衡、一些企业资金结余沉淀无法有效利用,导致资源闲置;而同时另一些企业业务增长迅速,资金短缺,需要向金融机构贷款,产生较大的融资费用。这一特点在亚太地区内特别明显:作为传统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市场成熟,已成为多数企业的现金牛公司,同时中国这一全球最炙热的市场也在源源不断创造现金流。相对而言,跨国公司开始更多在新兴市场展开布局,例如在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新建工厂扩大产能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在这些地区形成了资金缺口。若依附于亚太区资金中心这一平台下,区域内部足以形成自给自足的平衡,将多余的流动性盘活起来满足新兴市场的起步运营。

来自德国大陆集团的亚太区资金及信用控制总监冯海先生对为何在亚太区建立资金中心的见解是,“首先是集团总部考虑到亚洲市场的份额,其次是业务发展对资金管理本地化的需求。”德国大陆集团的亚太区资金部门是6年前成立的,当时的定位只是立足于中国区的资金管理中心。“这跟当时一系列并购的案例也是相关的。那时候大陆集团在国内相对而言还不是特别大,在收购西门子的威迪欧(VDO)汽车业务单元后,公司在国内市场中汽车配件这块的市场占有率才突飞猛进。但是,我们知道西门子是有财务公司的,资金已经实现集中管理,而大陆集团原先的资金管理都是分散在各个工厂财务经理的权限之下的,这些构成了当时成立中国区资金管理中心的一个大背景。简而言之,当时成立资金管理中心主要是为了整合中国区的资金管理业务,其次是探索新的集中化的资金管理模式。”

大陆集团总部设于德国汉诺威,为全球五大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作为世界500强企业,集团2011年实现销售额305亿欧元。2009年,大陆汽车集团在上海设立了投资公司,作为亚洲总部及研发中心。财务部下的资金及信用管理部则作为汽车集团的亚洲资金管理中心,负责进行流动性管理、客户信用管理、金融风险管理、融资结构优化以及银行关系维护等,涉及的主要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目前,大陆集团在中国境内共设有18个生产基地、8各研发中心、8家合资公司,超过16,000名员工。

随着中国区资金中心成立后的健康发展,大陆集团看到了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例如与本地市场的密切接触,以及对资金的实时控制,同时,集团总部亦看到了整个团队的建设过程。“因为当时是从零做起的,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你要做资金中心,第一步就是要做现金池,其次是投融资方面的整合,之后是现金流预算,与业务做有效衔接,大体上是这样的模式。总部看到这些成果后,首先是决定把资金管理中心升级为资金管理与信用控制中心,加强对客户风险的管理。在大约3年之前,总部将中国区资金管理中心升级为亚洲区资金管理中心。”

从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出一些跨国企业的思路,从最初的单一地区资金中心履行基础的资金归集职能之后,满足本地化管理的需求后,往往才能得到集团总部的认可。而升级为亚太区资金中心时,更多的价值,还是体现在对本地化资金管理的经验上。“无论从政策监管和人文环境角度看,亚洲各个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以区域资金中心方式去管理,可以提升集团总部在管理上的效率,更能充分意识风险所在进而加强防范。”同样来自大陆集团的资金经理谈盛捷补充道,“例如在中国,银行承兑汇票常作为支付手段之一,同样在韩国也有广泛应用着类似的承付性电子票据。还有东南亚地区广泛使用的支票结算,这些共性话题能够在亚太区资金中心内很好的理解和处理,而对远在德国的总部直接管理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DSM中国区司库经理黄凌云表示,我们内部有在讨论是否在中国建立亚太区资金中心,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是属于亚太区,但是从公司内部结构来看,中国又是独立的。最近也在跟总部探讨亚太区是不是要建立两个独立的资金中心还是建立一个独立的资金中心?这个资金中心应该放在哪个地方?。

黄凌云表示,建立资金中心最终目的还是为业务服务的,从销售份额上来看,中国有占到亚太区25%以上,所以中国在DSM公司占有非常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要考虑到法律法规是不是比较健全,资金流出流入没有特别的问题,还有就是税收问题,这个也会涉及到到资金池方面的运用,另外,还要考虑资金中心能否承担整个地区融资?是不是有合适的人才来管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DSM(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活跃于健康、营养和材料领域。DSM中国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位于上海。目前,公司在中国拥有包括26个生产场地在内的40个分支机构,员工约3,500名。2012年中国销售额为17亿美元。

我们是否可以断言,在全球经济区域不平衡的情况下,当前跨国企业在亚洲设立资金中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但是否同时也会面临诸多困惑,例如:跨国企业应如何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的流动性管理?又应该如何控制货币风险?如何应对当地政策以及税收的变动?企业所需的人才、团队的组建呢?企业区域供应链的整合、统筹呢?……这些问题或许都能归结为跨国企业对亚太地区资金中心的盈盈期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