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人民币外汇储备规模暂时被加拿大元超越,在全球外汇储备货币排名中小幅下滑,但这恰恰说明人民币正稳步迈向国际化进程。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规模和排名的变化自然引起广泛关注,毕竟这关乎一种货币的国际地位。不过,我觉得我们无需过于忧虑,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波动,人民币国际化大潮的脚步依然在坚定前行。
事实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的地位持续走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29%,虽然暂时排在第六位,但已连续多年位列前七大外汇储备货币之列。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支付货币中,人民币份额持续攀升。据SWIFT数据显示,2024年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已超越日元,连续第四个月排名第四,基本坐稳了世界第四大贸易货币的位置。这印证了人民币在国际经贸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细心留意就会发现,2023年人民币外储规模暂时在一两个季度被加拿大元超越,主要与汇率波动和部分国家暂时调整储备货币结构有关。这只是暂时性的波动,不应被过分解读。相比之下,货币在国际支付、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程度,更能反映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外汇储备货币地位的获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推动。汇率稳定和经济体量达到一定规模是成为储备货币的两大关键条件,而其背后是货币广泛流通使用和被国际接受的程度。
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与"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加入SDR篮子货币等都紧密相关。这些重大举措有力促进了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让越来越多国家和机构开始持有人民币资产,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断融入,以及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将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未来人民币在外汇储备货币中的地位必将稳步提升。
毋庸置疑,我们要积极主动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范围,推动人民币更广泛流通于国际金融市场,鼓励各类主体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和投融资货币,这样才能让更多国家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健康发展。
外汇储备货币地位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侧面,更深层次上,其背后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经济版图重构正在加快进行,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人民币将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央而赢得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地位。
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厚积薄发、稳扎稳打。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