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连载之四:ERG理论(erg)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耶鲁大学的克莱顿修改了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定义,重组了需要层次使其和实证研究一致,提出了有关的生存需要、成长需要三种基本需要的ERG理论。

爱尔德弗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

1、 生存

2、 相互关系

3、 成长

他针对这三种核心需要提出了他的激励理论,我们称之为ERG理论,其中ERG一词取自EXISTANLE、RELATEDNESS和GROW的第一字母。

在ERG理论中,爱尔德弗提出:生存需要是指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这相当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两种基本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是指在组织中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满足社会、地位和交际的需要,相互关系就相当于马斯洛所说的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外在的部分。而成长的需要则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这部分需要其实就是个人内在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可以用下表表示;

ERG理论和需求层次论中需求的异同。

针对马斯洛将需求层次定义为一个从低到高排列的阶梯序列。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需要的观点,爱尔德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在ERG理论中,爱尔德提出并以充分的证据证实了以下观点:

1、 在人的各种需要中,人的多种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共存。

2、 在同时共存的多种需要中,如果其中层次较高的需要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那么人们会转而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低层次的愿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ERG理论的三种需要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三种需要构成了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从低到高的层次,个体不仅会在满足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即使在低层次需要上得不到满足或者得到很小程度的满足时,个体也可能扭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举个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的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但他们却在为成长而努力工作,这其中,成长的需要起着很大的作用,或者说生存、关系、成长三种需要在同时对这些人起着激励作用。

在ERG理论中,爱尔德弗认为人的需要还应包括一个挫折、一个倒退尺度,需要层次论认为:在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前,个体会停留在这一特定的需求层次,不会前进,更不会倒退,而爱尔德弗则认为,当个体的高级需求遭受挫折,无法满足时,人对低层次需求的愿望会相应增加,会倒退至相对较低的需求。这可以用来解释在一个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发展前景不明的企业中为什么员工往往会追求更多的工资或更好的工作条件,因为其关系、成长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只好转而追求较低的生存需求。

尽管存在某些差异,但ERG理论和需要层次论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并未超出需要层次论的范畴,区别在于需要层次论侧重于论述普遍规律,而ERG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它与人们关于个体差异的常识更为接近,在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需要的重要性或者说需要的排列顺序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日本,人们对社会需要的追求往往高于生理需求,这和ERG理论也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ERG理论是各种有关需要层次的理论中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本文作者邓玉金,资深HRD,知名培训师,《招聘的8节实战课》著作者,公众号:邓玉金人力资源实战,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erg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