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罗曼
2017年9月25-26日,由投中信息和投中资本主办、投中网协办的“第11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在深圳举行,以“重塑世界格局的中国力量”为主题,邀请来自VC/PE、政府机构、互联网等行业领袖,探讨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机会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股权市场规模,截至目前有25000只基金,12000个基金管理人,基金实缴规模达到了近万亿美元。
随着基金的数量越来越多,基金募集的金额也越来越大,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市场是否存在这么多优质的项目?过度的竞争是否会推高所投企业的估值?超过1.8万家私募股权基金,又该如何保持竞争力?
老基金如何保持活力,新机构如何异军突起
中国的股权投资,经历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0年—2005年萌芽阶段。此时外资主导,本土创投机构少,退出难,在2006年之前中国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投行业。直到2004年推出中小板,2005年推出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全流通,股东的股份能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此时国内创投才开始形成一个行业。
第二阶段,2006年—2009年股权投资发展阶段。2004年中小板推出,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也就是全流通,此时资本市场有了一个退出渠道,国内的股权投资行业有了发展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2010年—2014年全民PE时代。竞争加剧,中外兼容,天使投资迅速崛起。2009年创业板第一批28家企业挂牌,平均市盈率约56倍。巨大的财富效应加上各地政府对于创投机构的引进给予非常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本土创投机构数呈爆发性增长。
第四个阶段,2015年—至今股权投资专业化时代。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双创”和新三板的扩容以及注册制的预期出台,股权投资逐步进入一个专业化时代。从以前只有老牌的机构投资人社保、国开金融等,到几年前大举进入的保险公司,现在是银行,同时一些大型国有动辄几百亿或者千亿级的母基金也纷纷成立,大型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也不断加大针对私募股权领域的布局和投资;民营的母基金也不断涌现,而高净值个人也逐渐走向家族办公室化,准机构化运作。
国中创投合伙人马若鹏在圆桌论坛上表示,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早期股权投资特点是快速投资 市场套利,低风险、高收益;发展到后期,股权投资的竞争相对激烈之后就是价值挖掘 增值退出。
截至目前,我国VC/PE机构管理资金总量已超过7万亿元,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基金管理人约1万余家, 超过1.8万家私募股权基金,在这种情况下,老基金如何保持活力,新机构如何异军突起?
作为老牌投资机构,国中创投合伙人马若鹏认为要想保持竞争力,价值投资是最为重要的,同时还应该向产业投资人的角度转型,也就是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深度投资;对于新晋投资机构来讲,如果没有很深的积淀,就需要精准投资,不能急躁,不能追风口,不能抢项目,应该按照专业化的布局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完善投资,逐步向老牌投资机构演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兴的投资机构稳扎稳打的在各种浪潮中处于不败。
步长资管总经理姒亭佑表示,新成立的GP,必须要对未来整个产业和行业有足够深度的了解,找到行业蓝海和红海的切入口,所有成型的风口都太晚。如果没有足够的洞见,这种GP是很难融资,新的基金一定要有产业的洞见,要掌握对未来的打法,还要有丰富的资源嫁接进去。
磐霖资本管理合伙人薛孟军亦表示,做股权投资核心商业使命就是帮助LP的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理念,那就是“如履薄冰、胆大心细”,只有以这样的心态才能抵住很多的诱惑,比如说风口。此外,中国当前的股权市场参与的人非常多,而且竞争非常激烈,在这样一个市场里面,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找到擅长的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