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信号:中国广义货币M2突破300万亿,物价却还便宜了(m2广义货币货币资讯)

最近你有没有感觉身边的物价好像便宜了,鸡蛋3.6一斤,甚至有些搞活动的低到2.8一斤,汽车都在降价促销,房子也在打折出售,还有某些地区的公务员工资都延迟发放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正在逐渐显现,政府没钱了,到处都是债台高筑,国家也出台各种政策来刺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不就是多发行点货币吗(直接yq),所以近期,关于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幅增长的讨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据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9.56万亿元,同比增长8.7%,距离突破“300万亿”的历史性时刻,只差临门一脚,相较于20个月前的数据,增长额高达50多万亿元。然而,既然印了这么多,为什么中国经济却出现了物价、房价和股价下跌的现象,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

钱去了哪?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新增的货币流向了哪里。人民银行公布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4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人民币贷款余额23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4.33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91万亿元,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增的货币主要通过贷款形式投放至市场,其中住户贷款占比较小,而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较大,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增长显著。这些资金主要被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国企通过贷款形式获取。然而,这些资金并未如预期般进入实体经济,推动生产和消费,而是更多地停留在金融体系内,形成了“金融空转”的现象。

为什么出现“金融空转”

这种“金融空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企业在面对疫情后的市场不确定性时,对于投资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而非投入生产。

另一方面,居民由于收入减少或失业等原因,消费信心不足,购买需求萎缩,导致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物价难以上涨。

产能过剩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在供需关系失衡的背景下,即使货币供应增加,也难以推动物价上涨。同时,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对传统燃油汽车等行业造成了冲击,导致部分商品价格下跌。

如何破解

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适度的货币宽松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恢复。但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金融空转”。

因此,中国经济在货币供应增加的同时出现物价、房价和股价下跌的现象,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居民消费信心等。同时,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过度宽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必要的。

普通人该怎么办

理财观念不可忽视。在通胀与币值下跌可能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妥善管理收入和支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以及通过合理投资理财来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关注那些具备价值增长潜力的投资路径,如实体资产领域,如科技创新行业,以此来保证财产安全并提高财富积累。同时,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也有望带来较高的回报率,但投资时需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对于房地产市场,虽然目前处于低迷状态,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投资机会。可以关注政策动向和市场变化,选择具有潜力的城市和区域进行投资。同时,对于购房需求,可以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和市场趋势,理性做出决策,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借贷。

对于股市,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波动和下跌,但长期来看,股市仍然是实现财富增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投资者可以关注优质上市公司的业绩和估值,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进行理性投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定期定额投资等方式降低风险。

总结

总之,中国广义货币余额的增长与物价、房价、股价下跌的现象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经济逻辑,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