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M1、M2是衡量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分别表示不同流动性和用途的货币构成部分。具体含义如下:
**M0(基础货币或流通中的现金)**
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纸币和硬币,包括居民手持现金、企事业单位的备用金等。这部分货币具有最高的流动性,随时可以直接用于交易和支付,无需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转账。
**M1(狭义货币)**
M1是在M0基础上增加了银行体系内可直接用于支付的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和居民活期存款。这些存款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或通过支票、电子转账等方式进行支付,因此M1反映了经济中即时可用的购买力,其变化与短期经济活动(如零售销售、消费支出)紧密相关。M1的增长通常意味着企业和个人持有较多随时可用于交易的资金,经济活动较为活跃。
**M2(广义货币)**
M2进一步扩展了货币范围,除了包括M1的所有组成部分外,还涵盖了银行体系内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其他存款(如通知存款、协议存款等)以及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这些存款虽不如活期存款流动性强,但仍可相对便捷地转化为现金或用于投资,代表了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潜在资金。M2的变化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波动、长期投资活动以及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当M2增长较快时,可能意味着市场中存在较大的投资需求或信贷扩张,对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有一定推动作用。
总结来说,M0、M1、M2构成了一个由高流动性到低流动性的货币供应量序列,依次体现了货币的不同形态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中央银行和经济学家通过监测这三个指标及其增长率的变化,来分析货币供应状况、评估经济运行状态、预测通胀趋势,并据此制定或调整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