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下行,不能仅靠货币扛(货币网官网货币资讯)

经济观察网 李晓丹/文 近日,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在与英国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共进午餐时,对以量化宽松来拯救经济所受到的质疑做出回应:“我们从一开始就非常有信心不会出现通胀问题。当然,更大的问题在于让通胀升至目标值。”事实也确实如此,金融危机七年之后,美国的核心通胀率依然低于预期。

中国也在面临相似的问题,从下半年开始已经连续三次“双降”,而最新公布的10月CPI再次超预期回落,同比仅为1.3%。此外,反映工业生产领域变动的价格指数——PPI也继续低迷,同比下降5.9%。

面对物价和生产价格的走低,市场呼吁放松货币之声再起。但实际上,每逢数据走低市场就急忙喊饿,货币政策则表现得更为淡定。

在数据波动和经济恢复之间,货币政策更像是一个缓冲器,一方面要尽量熨平波动,另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策给经济转型创造时间。

不过现在,似乎在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之间,政策的平衡也在做着不断的调整,这种调整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在长期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对冲短期波动。

毫无疑问,短期里最直接压力就是价格的水平的一路回落。

价格指数下滑最直接反应的就是需求疲弱,从这个角度看,货币政策更主要的是通过提供流动性来改善生产,而非直接作用于价格本身。具体来说就是,目前对居民物价指数影响最明显的两个因素是食品价格和收入,而工业领域的价格下滑,除了能源价格下调导致原材料价格走弱拉低指数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投资回报率降低、债务负担加重。

要增加收入、改善负债率,显然非货币政策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伯南克对降低利率却并没有给居民生活带来更为明显改善的解释就是:如果人们对低利率的结果不满,他们应该向国会施压,要求它在财政政策方面采取更多措施,从而得到一个不那么失衡的货币—财政政策组合。

不管事后伯南克如何评价当时货币与财政的配合问题,中国目前的宏观政策调控框架已经开始加大了对财政政策的倚重,并且通过扩大财政投资来弥补稳住经济所需的资金缺口。

加大基建投资来稳住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稳增长”非常重要的手段。十三五规划发布后,紧随其后密集发布的行业十三五规划,几乎都提及到未来的投资计划。这些行业所涉及的投资资金的来源最主要的依然是政策性资金和银行贷款。

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显示,财政支出数据快速上升,一些用来激发地方积极性的财政政策也陆续落实。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也将降准、降息的频度缩短,信贷和M2的增速也比上半年出现显著回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10月的M2增速升至13.3%。按照年初设定的M2增速目标,已经触碰到了上线。因此,货币政策放松虽然会继续保持适度宽松,但是一来空间在逐步缩小,二来其任务更多是“稳”而不是“拉”。

价格信号所显现的价格压力要充分重视,但仅仅紧靠放松货币显然不是长久的办法。在11月10日召开的经济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就强调,要发挥财政、货币、产业、价格等政策的作用,注重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打好组合拳,找准平衡点,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定市场预期。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